搜索
 找回密碼
 請即註冊
查看: 840|回復: 4

[中國古代] 明朝皇帝是回族?!

[複製鏈接]

59

W幣

0

存款

152

帖子

發表於 2013-12-14 20: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明太祖)

元熙按:最初在看見常遇春、胡大海等人是回人時,元熙感覺很疑惑,那麼多回人所擁護的朱元璋,到底是一個漢人,還是一個回人,大家認為呢???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是明朝的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朱元璋生於元朝天順帝天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未時。父親朱五四(後改爲世珍),母親陳氏。朱元璋祖籍爲江蘇沛縣,籍淘金戶。祖父初一因當地不産金,賠納不起而徙句容,後徙泗州,至父親時方徙濠州(今安徽鳳陽)定居。原名重八,後改爲興宗。參加元末農民起義後改名爲朱元璋,字國瑞。朱元璋幼時曾爲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後去世,不得已而入皇覺寺當行童。入寺不到二個月,因荒年寺租難收,寺主封倉遣散衆僧,朱元璋只得離鄉爲遊方僧。

1352年受好友湯和來信勸說,參加紅巾軍,投靠郭子興,由於指揮有方,不久便由一名小軍官逐漸升爲元帥,並娶郭子興養女馬氏(後爲皇后)。

1356年朱元璋攻佔集慶,將這裏作爲自己的根據地,並改名爲應天府。 朱元璋採取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採取穩健的進攻措施,擊敗了徐壽輝、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勢力。

1361年朱元璋受小明王韓林兒封爲吳國公。

1364年自封爲吳王。

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國號明,年號洪武。以應天爲“南京”,開封爲“北京”。同年閏七月,大將徐達攻克大都,元朝覆亡。

1381年征服雲南。

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駕崩于應天皇宮。葬紫金山孝陵。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子,嫡長子爲皇太子,其餘皆分封爲王,又分封一個從孫爲王,使之出鎮全國險要。一部分鎮守北方以防蒙古的侵擾,稱邊王。他們東起遼東,西迄甘肅,各守據點,保衛著邊疆,如燕王朱棣鎮北平(今北京)、甯王朱權鎮大寧(今內蒙古昭烏達盟寧城縣大明城)、谷王朱穗鎮宣府(今河北宣化)等稱爲“守邊”九王。餘下則分駐內地。如周王鎮開封、楚王鎮武昌、潭王鎮長沙、蜀王鎮成都、魯王鎮兗州等。諸王中,以北方邊王的勢力最大。如甯王有甲士八萬,戰車六千。而燕王和晉王權力尤高,如中央派來的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等均受其節制,甚至朱元璋允許此二王擴展其軍事勢力,軍中事大者方才奏聞,直接導致了建文帝的靖難之變。

朱元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極大爭議的人物,正面評價者通常都是從其大力打擊貪污,恢復經濟著眼。持負面評價者則多從殺戮功臣者著眼,洪武六年,朱元璋命工部製造鐵榜,鑄上申戒公侯的條令,類似戰國時代的“鑄刑鼎”,已經隱約透露了日後屠戮的信號。後來的胡惟庸案實際上成爲朱元璋整肅功臣的藉口。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的家奴盧仲謙告發李善長與胡惟庸往來勾結,以“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見誅,接續又誅殺陸仲亨與唐勝宗、費聚、趙雄三名侯爵,株連被殺的功臣及其家屬共計達三萬余人,連“浙東四先生”亦不能免。朱元璋還特地頒佈《昭示奸黨錄》。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指揮蔣獻誣告藍玉謀反,連坐族誅達一萬五千人,把打天下的將領幾乎一網打盡,此時又頒佈《逆臣錄》,詔示一公、十三侯、二伯。大臣們只看皇帝當日臨朝的穿戴,就知道他心情好不好,“太祖視朝,若舉帶當胸,則是日誅夷蓋寡,若按而下之,則傾朝無人色矣。” 朱元璋誅殺功臣是鐵的事實,這也造成靖難之役時,能勤王衛主的老臣已經不多見,僅存的功臣只剩下湯和、耿炳文等人。曾經向朱元璋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朱昇,洪武三年告老還鄉,特地向皇帝請求賞賜“免死券”,但他的兒子朱同最後仍被賜自縊。

果然很醜:朱元璋相貌,明朝皇帝是回族穆斯林

明朝皇帝是回族穆斯林,並非是什麽新聞,在臺灣和國外有大量研究,並有兩本專著出版。有爭論的是朱元璋本來是漢族人,後來才改信伊斯蘭教,或者是朱元璋本來就色目人。從下面真實的圖片看, 朱元璋應該是色目人,也就是說,元明清三朝,分別由蒙古族,回族穆斯林和滿族人主政。

目前反映朱元璋相貌的畫像有五六幅,但這些畫像上朱元璋的相貌卻不盡相同。 南京明孝陵的一幅,朱元璋坐在便椅上,頭戴軟方巾,臉特別長,額骨隆起,臉上佈滿大大小小的土斑,留有稀疏的鬍鬚,兩眼炯炯發光,眉毛又濃又粗,眉眼都向上吊豎著,鼻子很大,鼻孔問上翹起,耳朵很長,幾乎垂到肩膀上,嘴又大又寬,下巴比上額突出許多。其相貌,使人感到威嚴、兇狠。這畫像的頂端寫有 "太祖遺像"四個篆體字。一般認爲這就是朱元璋真相。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裏也有一幅朱元璋像,這幅朱元障的畫像輪廓與明孝陵那幅遺像相似,但顯然進行了藝術加工,其相貌顯得和善多了,而且給人以雍容華貴的感覺。 另外還有朱元璋的帝王畫像。這都是根據帝王的要求畫的。畫中朱元璋正襟危坐,龍袍玉帶,臉龐豐滿,神態慈祥,一派帝王形象,與其本人相貌差距更遠了。

這些不同畫像部有不同的來歷。開始,朱元璋下旨徵召當時有名的肖像畫家孫文宗進京爲他畫像。孫文宗一絲不苟地畫,畫像畫得惟妙惟肖,孫文宗心想皇帝看了准會很高興,誰知朱元境看了卻並不滿意。過了一段時間,朱元璋又召另外一個肖像畫家沈希遠爲他畫像,沈希遠比孫文宗畫得還傳神,但朱元璋看後仍不滿意。後來,一個叫陳遠的肖像畫家悟出了其中的奧妙。他在給朱元漳畫像時,只是把面貌輪廓畫得相像,其餘盡按帝王模式畫,因而看起來仁慈和善、雍容華貴,朱元璋看到這幅肖像後十分滿意,並讓陳遠另畫多幅分賜給諸王。陳遠爲此也得到文淵閣侍詔的官位。



朱元璋原來是回人穆斯林

1。先糾正一個概念,回紇不完全等於回族,其中少部份成了後來的回族。有人把回紇(Huihe)當成唐朝(618-907)的一個郡,這是錯誤的,回紇是和唐朝並列的一個國家,回紇,吐番和突厥並不屬於唐朝,只是通過和親等,曾經和唐朝有過友好關係,但那也是暫時的,後來吐番還攻入唐朝的首都長安。
2。和唐朝(618-907)並列的回紇不完全等於回族,回紇或者又叫作回鶻,其中少部份成了後來的回族。除了回紇外,回族還起源于唐宋時期的西北“大食”。回族是因信奉伊斯蘭教而形成的一個新的民族,不像其他民族之間那樣在著血緣基因上的區別。 西元651年伊斯蘭教才正式傳入中國的,當時信奉此教的人不多,所以,回紇人不都是回回,信奉伊斯蘭教的才是回回。
3。唐宋時期,我國只是有了回回之稱呼,回族主要來源是在元朝(1206-1368)的13世紀初葉,大量被迫遷來中國的中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後來不斷同漢族人、維吾爾人、蒙古人融合,逐漸形成了回回民族。在元朝(1206-1368),回回人數衆多,遍佈全國各地,在農、工、商、學、兵等各階層都形成了一定的社會力量。他們不僅在經濟、政治上,而且在學術上都有了立足的基礎和自下而上的條件,這就是形成民族共同體的前提條件。他們雖然社會地位、職業身份、成就影響各不相同,但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伊斯蘭教徒。
4。現在已經由多位學者證明,明朝(1368-1644)的皇帝是回族穆斯林。明朝是回族穆斯林發展最快速的時期。
5。回族稱呼的來源:從651年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大批穆斯林商人陸續由海路來華,在廣州、西安等城市定居,建築了中國最早的一批禮拜寺,當時他們被稱爲蕃客或土生蕃客,至元代被稱爲回回蕃客或南蕃回回,成爲回回人的一部分。回回一詞初見于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和南宋彭大雅《黑韃事略》中,主要指蔥嶺東、西處於喀喇汗朝統治下的回紇人。元代回回是對伊斯蘭教信仰者的通稱。明代稱伊斯蘭教爲回教,稱其教徒爲回回人。清至民國年間凡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統稱回或回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各民族確定了自己的族稱,回回成爲回族的通俗稱呼。

一。民間的傳說,正史,野史
朱元璋手下回民將領之多,是其他開國領袖不能比的。而元末時,政治空氣是很敏感的,爲什麽一個回民集團會團結在他周圍呢?朱元璋的夫人姓馬,不曾纏足,這幾乎說明了一切,十個回民九個姓馬,回民女性皆不纏足,那時回民不大可能與外族通婚。安徽地區有大量的色目人,民間又有十回保一朱的說法,分指常遇春、胡大海、馮國勇、馮勝、丁德興、藍玉、沐英、華雲、李文忠等人。被朱棣篡位後梟首的兵部尚書鐵鉉就是色目人。 在民間文學《大明英烈傳》中宣揚他們的武功業績,形容他們爲“剛烈之回民”。這樣一個回教色彩濃厚的集團在戰亂的情況下有可能拱衛一個漢人登基麽? 自明清以來,中國民間,尤其回族聚居區流傳著明朝開國大帝朱元璋、馬皇后及扶助朱元璋開創明朝天下的文臣武將多爲回族,在起義前不但彼此相識,而且是拜把爲兄弟的回族. 近年來,穆斯林史學家從他們的出身、思想言論和行爲以及他們的後裔中考證出他們的族屬和宗教信仰,確定他們是元代來自西域,信仰伊斯蘭教的色目人,其中多數爲回回。

1。朱元璋十七歲時的“特殊”葬親儀式:
《明史》載:“至正四年(1344年)旱蝗,大饑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裏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葬,即鳳陽陵也。” 《明史》沒有說明是如何克葬的。海外著名史學家黎東方博士所著的細說中國歷史系列中《細說明朝》記載:“他是貧農家庭的安分守己的子弟,在他十七歲的一年,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年)旱災,蝗蟲與瘟疫先後降臨到他的家鄉,濠州鍾離縣(安徽鳳陽),父親朱世珍,母親陳氏,大哥朱興隆,在幾天內相繼去世,家裏的現款極少,買不起三口棺材,更買不起墳地,幸虧有鄰居劉家心好,准他和二哥朱興盛把父母和大哥三人的屍首用白布裹起,埋在劉家墳地的一個角落。” 按漢族的傳統習慣,富戶人家所用棺材一般以杉木製成;中等家庭則使用普通木材製成;貧戶人家庭則使用薄皮棺材;赤貧者則使用蘆葦包卷,擡往曠野埋葬。朱氏一家如是漢族,爲何一反漢族的傳統習慣而改用白布呢?況且白布的價格比薄板、蘆葦昂貴,朱氏一家屬赤貧,爲何捨棄廉價之物不買而去買昂貴的白布呢? 伊斯蘭教規定穆斯林亡者須穿“克凡”(白布殮衣)後土葬。由此可以推斷朱家並非窮得買不起最簡單的棺材才用白布,而是按伊斯蘭教的規定處理喪事。

2。朱元璋在“皇覺寺”當“和尚”
《明史》卷一載:“太祖孤無所依,乃入皇覺寺爲僧。”黎東方的《細說明朝》記載:“就這樣,從陰曆四月挨到九月,九月裏他進了皇覺寺,受戒當和尚。” 但是,皇覺寺不是通常意義上的佛道教的寺廟,而是一座清真寺,朱元璋出家爲“僧”實際上是在清真寺裏做“海裏凡”(經堂學生,西北地區稱“滿拉”),皇覺寺這一名稱則是朱元璋登基稱帝後所賜的名稱,意爲皇帝在此寺中覺醒。皇覺寺位於鳳陽城西門外,是一座坐西向東的寺院。根據中國傳統,凡儒、佛、道教的寺廟、觀均坐北向南,而中國的清真寺一律坐西朝東,因爲中國穆斯林做禮拜時,須朝向位於中國西方的麥加天房,皇覺寺正好坐西朝東,且其建築形式與我國清真寺建築形式雷同。

朱元璋稱帝後,對“僧”、“光”、“禿”等的同音字非常忌諱。尉氏(河南尉氏)縣學教授許元,在奏章上有“體乾法坤,藻飾太平。”這兩句話是千年以前的古文,但朱元璋卻解釋說:“法坤與‘發髡’同音,發髡是剃光了頭,諷刺我當過和尚。藻飾與‘早失’同音,顯然要我早失太平。”於是許無被處斬。杭州府學教授徐一夔的表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等語,朱元璋牽強附會,說文中的“光”指光頭,“生”是“僧”的諧音,徐是在借進呈表文罵他當過和尚。德安府訓導吳憲的表文中有“望拜青門”之語,朱認爲,“青門”是指和尚廟。這些犯了忌諱的,都被“誅其身而沒其家”在朱元璋的淫威之下喪了命。 朱元璋爲什麽如此的忌諱和尚? 原因很明顯拉。

朱元璋對待佛教的態度。 按常理說朱元璋的"和尚"經歷應該讓他對佛教有種特別的好感,但是明朝的法律卻極力限制佛教的發展:廢除大量的佛教寺院,每縣最多保留一座大觀寺;逼迫大量的僧尼還俗,並規定男40歲以下,女50歲以下不得出家。 而對於當時勢力並不太強大的伊斯蘭教和回族卻採取懷柔政策,敕建了很多清真寺。

朱元璋登基後敕建清真寺于南京、西安及滇、閩、粵等地區。南京清真寺賜名“淨覺寺”落成後頻臨幸,並禦制至聖《百字贊》賜清真寺,《百字贊》讚頌了真主和穆聖,並褒揚了伊斯蘭,如果對伊斯蘭沒有感情和深刻的認識,寫不出如此傑作。《百字贊》收錄于清代劉智著作《天方至聖實錄》內,其全文如下:“乾坤初始,天籍注名,傳教大聖,降生西域,受授天經,三十部冊,普化衆生,億兆君師,萬聖領袖,協助天運,保庇國民,五時祈佑,默祝太平,存心真主,加志窮民,拯救患難,洞徹幽冥,超拔靈魂,脫離罪業,仁覆天下,道冠古今,降邪歸一,教名清真,穆罕默德。至貴聖人。”另外還依據明武宗朱厚照(1506—1521在位)對各宗教的評論和《禦制尊真主事詩》。武宗評論各宗教日:“儒者之學雖可以開物成物,而不足以窮神知化。佛老之學,似類窮神知化而不能複命歸真。蓋諸教之道各執一偏,唯清真認主之教,深源于正理,此所以乘萬世與天壤久也。”《尊真主事詩》日:“一教玄玄諸教迷,其中奧妙少人知,佛是人修人是佛,不尊真主卻尊誰?”



59

W幣

0

存款

152

帖子

 樓主| 發表於 2013-12-14 20:21 | 顯示全部樓層
3。朱元璋的出身和出生地考證
明太祖洪武帝姓朱,名元璋,字國瑞,原名興宗,生於安徽鳳陽縣,古稱濠州,其周圍各縣,如定遠、壽縣、懷遠、臨淮等爲歷史上回回聚居區。父名朱世珍,母陳氏,生兄弟四人,元璋排行第四,長兄興隆,次兄興盛,三兄興祖,全家務農,地僅數畝,頗貧寒。鳳陽城爲一南北長、東西窄的長方形小城,西門直對東門,兩門之間爲一長街,將風陽城分爲南北兩部分,稱南城與北城,北城居民幾乎全部都是漢民;而南城居民全部爲回民,其中絕大多數姓朱,有清真寺一所,位於南城中央偏西。朱元璋生於南城朱姓群內,按常理推,朱元璋應爲回回。1935年,馬明道先生隨其兄馬宏道先生(1899一1968)到鳳陽考察訪問,當時所見所聞和當地回民父老所說與上述情況相符。

4。明朝還有刻有伊斯蘭教教義經文的宮廷禦用瓷器散落於民間, 在CCTV的鑒寶節目裏出現過, 這件珍品得到國家文物專家的鑒定認可。

二。鄭和七下西洋: 經常有人問這個問題,鄭和與哥倫布,爲什麽鄭和七下西洋,而哥倫布卻比鄭和有名?類似問題一直在爭論,其實,這個爭論可以結束了,因爲明朝的皇帝是回族穆斯林,鄭和七下西洋,是和伊斯蘭教的聖地聯繫,當然不會發現什麽美洲了,美洲哪個方向沒有伊斯蘭教的聖地,而元朝的時候,中國人已經知道伊斯蘭教的聖地在那裏了。不僅如此,鄭和七下南洋途中, 在東南亞的傳播伊斯蘭教,東南亞本來是佛教爲主的,但因爲明朝而變成了今天的伊斯蘭教基地,在世界人口中信徒人數最多。試問:明朝花費了大量的錢財,如果沒有皇帝批准,鄭和敢在東南亞傳播伊斯蘭教麽?中國的歷史,,,,,,
而元朝時期,中外交往頻繁,著名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寫下《馬可波羅遊記》一書,生動描述了大都、杭州等城市的繁榮景象,激發了歐洲人對中國的向往。 哥倫布深受此影響,哥倫布是做發財的夢。
鄭和七下南洋不是去經商和搞殖民地的,而是去追尋其回回阿拉伯老祖宗的遷移史,雲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的肖憲論證. 鄭和七下南洋途中在東南亞的傳播伊斯蘭教。鄭和航海之前的中國,伊斯蘭已有很大的發展。中國穆斯林嚴格遵守信仰,建立了經常教育制度,發展了中國穆斯林的文化教育,並在各地建起了許多宏偉、體現中阿藝術融合的清真寺。而同時期的東南亞,由於受印度文化的影響,還流行印度教和佛教,伊斯蘭在大多地區仍無影響,只有極少數地區的人信仰伊斯蘭。 當鄭和遠航經過東南亞諸國時,每到一地都要與其隨從穆斯林馬歡、郭崇禮、哈三等舉行儀式並宣傳伊斯蘭教義,並建立華人穆斯林社會區以傳播伊斯蘭。隨著鄭和在東南亞對伊斯蘭的宣傳,使得東南亞地區,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伊斯蘭迅速地發展起來。 之後,鄭和七下南洋的資料被明朝自己銷毀。明朝爲什麽自己銷毀?

三。19世紀,在土耳其發現了旅行家賽義德阿裏.阿克巴爾哈塔伊
於1516年(即回曆922年,明武宗正德十一年) ,用波斯文寫的《中國紀行》一書。 全書共2l章,用較多的篇幅介紹了明代中國伊斯蘭教的情況, 特別記述了明代王室與伊斯蘭教的關係。中國張至善、張鐵偉、岳家明三人以英、德譯本和新波斯文本爲依據, 編譯成漢文本,並附有國際上對該書研究之論文13篇,照片和圖表7幅,1988年,由三聯書店出版。
波斯旅行家賽義德·阿裏·阿克巴爾·哈塔伊於1500遊歷中國,於1516年在當時奧斯曼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用波斯語寫成《中國紀行》一書,作爲禮物奉獻給土耳其素丹賽利姆一世。該書全面介紹了當時中國社會各方面的狀況。作者出於穆斯林的宗教感情,以較多的篇幅著重介紹了明朝王室與伊斯蘭教的關係,說:“宮廷內有皇帝專用的清真寺,有宣禮員,主麻日(星期五)皇帝到城外的清真寺做聚禮,以及穆斯林文臣武將對明朝開國的貢獻、皇帝對他們的重用等。說:“從皇帝的某些行爲看,他已信奉伊斯蘭教了,然而由於害怕喪失權力,他不能對此公開宣佈。這是因爲他的國家風俗和法規所規定的……。”阿裏·阿克巴爾的描述是他親眼所見,與中國民間的傳說相吻合。

四。臺灣馬明道參照該書及明正史、野史、史學家的評述、回民口碑傳說, 對明朝王室的族屬和宗教信仰進行了詳盡的研究考證, 於1973年寫出《明朝皇家信仰考初稿》一書。 確認朱元璋、馬皇后及其家族和親戚均爲回回。 明太祖洪武帝姓朱,名元璋,字國瑞,原名興宗,生於安徽鳳陽縣,古稱濠州,其周圍各縣,如定遠、壽縣、懷遠、臨淮等爲歷史上回回聚居區。父名朱世珍,母陳氏,生兄弟四人,元璋排行第四,長兄興隆,次兄興盛,三兄興祖,全家務農,地僅數畝,頗貧寒。鳳陽城爲一南北長、東西窄的長方形小城,西門直對東門,兩門之間爲一長街,將風陽城分爲南北兩部分,稱南城與北城,北城居民幾乎全部都是漢民;而南城居民全部爲回民,其中絕大多數姓朱,有清真寺一所,位於南城中央偏西。朱元璋生於南城朱姓群內,按常理推,朱元璋應爲回回。1935年,馬明道先生隨其兄馬宏道先生(1899一1968)到鳳陽考察訪問,當時所見所聞和當地回民父老所說與上述情況相符。

五。 周有光 ,我國德高望重的著名語言學家 ,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研究員、語言文字應用委員會研究員,他的話可是有份量的 ,以他的年齡和身份沒必要嘩衆取崇的。他說: 遼、金、元、明、清這五代的1000年,都是外族打進中原來加以統治的。 其中遼、金、元、清是外族,大家都是同意的, 明朝是不是外族呢? 現在新的考證說明太祖朱元璋不是漢族而是回族,這已經證明了。

六。陳梧桐,著名明史專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兼任中國明史學會理事、朱立璋研究會顧問。 他對周有光上面的話反駁, 但他的反駁軟弱無力,基本都是推測或者主觀上的。 這從反面證實了周有光的觀點。

七。白壽彜先生, 1932年畢業于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先後執教于雲南大學、中央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致力於中國民族史、中國史學史及中國通史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學步集》、《回族人物志》、《中國史學史教本》、《中國通史》等,視野恢宏,器識卓越,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在1946年出版的《中國伊斯蘭史綱要》一書中,有條註腳提到過“父老相傳,明太祖原是回回;建文帝的出走,系赴天方朝覲。又頗有人相信,武宗也信教(指伊斯蘭教)”(《民族宗教論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12頁)。

八。朱元璋的功能表。 “參加第10屆明史學術討論會的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邱仲麟先生首次公開了他從明人筆記中發現的這張功能表。 “胡椒醋鮮蝦、燒鵝、燌羊頭蹄、鵝肉巴子、鹹鼓芥末羊肚盤、蒜醋白血湯、五味蒸雞、元汁羊骨頭、糊辣醋腰子、蒸鮮魚、五味蒸麵筋、羊肉水晶角兒、絲鵝粉湯、三鮮湯、綠豆棋子面、椒末羊肉、香米飯、蒜酪、豆湯、泡茶”。這是洪武十七年(1384年)6月某天,明太祖朱元璋的午餐菜譜。

九。洪祖朱元璋的血洗湖南,與明朝武宗皇帝的禁止養豬,記載的有:“九月,上次保定(河北省清苑縣)禁民間養豬,著爲令。”《明書武宗本紀》; “上巡幸所至,禁民間畜豬,遠近屠殺殆盡,田家有産者,悉投諸水。”《明實錄武宗實錄》
朱元璋血洗湖南,一個600年傳說之迷。 先從“湖南皆殺”的故事說起:朱元璋從一個“和尚”當上了大明皇帝,夫榮妻貴,當過丫頭的大腳婆馬氏,冊立了正宮娘娘,在南京登基之日,臣民歡慶之時,南京有條湖南街,裝了一台故事燈,一匹馬上,騎了一個大腳婆婆娘,後面跟著一個人,捧著個大南瓜,被彩燈鑼鼓簇擁著在街上遊行。大腳婆婆娘顯然有所指,於是有人向朱元璋密報說:湖南街人特意諷刺當今皇帝,膽大包天,罪該萬死,他的分析是:騎馬者,暗指姓馬也;太腳也者,諷刺馬氏皇后也;捧南瓜者,攻擊朱元璋的明朝江山是從他原來的主子小明王韓林兒那裏篡奪來的。原來史載元朝至正甘六年,朱元璋部將,廖永忠假以迎接之名,將韓林兒沈于瓜步(今江蘇省六合縣南瓜捍)江中,於是主洪武當上了皇帝。 朱洪武聞之大怒:連呼“湖南街殺”。領旨的武官頓時荒了手腳,誤聽爲“湖南皆殺”。等到有人報告時,已經殺到常寧州。皇帝猛然一怔,立即傳旨,快馬追止。追止人追到常寧廟前以上時才追到 ,這時天已經亮了,所以這個地方名叫趕火埔。由於這一音之誤,演出一場“血洗湖南”的殘案。 隨著,這個《湖南血洗故事》,一些地方也傳說在血洗時躲塘口眼逃生出來的遺民。隨著“血洗洪武”的傳說,更有“扯江西,填湖南”的傳說。雖然細節各異,但內容大體相同,一直在常寧民間口頭流傳六百餘年。成了六百年傳說之迷。 但是,歷代正史,卷帙最多,《宋史》以外,要算《明史》。若要把清朝修的《明史》三百三十二卷,從頭至尾,展閱一遍,要好幾年工夫。這麽大的《明史》, 卻找不到明朝皇帝和回族的關係,找不到百字贊, 找不到“洪武血洗”湖南一案,“扯江西,填湖南”的大移民史迹也不見蹤影。而地方族譜方志,卻很多。略載數例: 《同志常甯志》:“常甯自洪武甘八年峒寇竊發,民無孓遺,蕩平之後,移民安插,調衡州衛中之軍丁守衛禦。永樂二年,詔軍丁墾田”。 又載:“明洪武甘八年,鄧良奉平峒寇有功,留填溪洞,世其籍”。 《厚雅田王氏譜》記:“湖以南,丁洪武殺運,掃境空虛矣!我肇祖隨蟻赴之衆,數標杆爲記。劃一畝之丘,挫棘楚,芟蒿蓼,禳除厲魔,挺貔豹,奠定其家室,以繁育其子孫”。又說:“時湖南丁大亂之後,人煙稀少,朝廷調江西戶口於衡,至者,各插標以記,謂之‘安插戶’`````時安插戶,屯戶,軍民阡陌,雜錯不睦。” 《呂氏宗譜》記:“洪武血洗,惠公由安仁奉調鎮常。” 《依湖鄧氏族譜》記:“吾祖世籍豫章(即江西),丁封易代,遷來血洗,系千鈞一髮,綿一脈於千秋”。 族譜,堪稱民間檔案,方志也是一方之史,它們常補國史之不足。從中可見,由江西移民,應有其實。
江西老表遍湖南: 我爺爺的爺爺``````湖南人喊江西老表,不知幾百年了。江西老表遍湖南呢?由於近十年各地出現的修志熱,修譜熱,尋跟熱,根據已俯拾皆是:報載毛澤東屬韶山毛氏第20代,宋代愛國名將岳飛後裔,他們也是從江西徙來的,落籍南嶽。(俱見毛,嶽二姓族譜)。 《沅湘耆舊集》載攸縣彭友信的《流民歎》一詩得到印證:一群來自禾川(今江西蓮花縣)的“流民”,因爲“傳道湖南多荒塍,開荒三載無科征”,他們便“忍抛牆屋棄鄉土,逐歲逐日逃此生”。 《攸縣方言志》記:“江西移居攸縣人數最多,其實最集中的要算元末。” 光緒34年(1908)《靖州鄉土志》記載了縣境46支氏族的來源,便有14支來自江西,時間多爲元末明初。至於常寧四境的衡陽,祁陽,貴陽,耒陽等縣,很多就是明初由江西移民同時落籍這些縣的,有的姓氏還是由這些縣在遷入常寧的。當然也由常寧再遷到那些縣的,有的姓氏還是由這些縣再遷入常寧的。當然也有由常寧再遷到那些縣的。民國時期,各族修譜,仍在合修或贈換新譜,甚至清明掃墓還在往來。 以上事實證明,元末明初,湖南移民來于江西是真的。
洪武廿年(1391)到廿八年(1395)的洪武血洗見於 族譜(民間檔案)和方志。據《同治常寧志》記載:“明時衛在衡州,而所在常寧,其兵悉屯田于常甯者,蓋湖南大遭屠戮後,調江西戶口安插,時各處安插已遍,唯常甯,貴陽,於廿八年遭奉虎滿之亂,又屠將半,故有隙地以爲屯,且爲捍禦瑤人之所,此衡郡諸邑皆無而常寧獨有之者也。” 《嘉慶常寧志》記:洪武“廿八年,常寧又遭奉虎滿,夏奇結峒瑤爲亂,朝廷派楊景來討,命自板橋進剿,邑有上下板橋,賊巢距上板橋南又20裏,軍士誤認從下板橋起,遂至血流,玉石俱焚”。 據明《嘉靖衡州府志》載,衡州衛駐軍共6861名,常寧一個現就駐了2637名。可見當時常寧軍事之重要在湘南首屈一指,這些軍隊到明永樂二年(1413),皇帝才下令要軍丁墾民間荒地爲田,分屯四鄉,墾荒自給,叫做軍屯戶。後來有軍籍戶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的條令,軍籍戶爲了爭取仕途,便紛紛傳爲民籍。成了常甯永久居民。

最後,現在的學術界所謂持審慎的態度,正如吹捧唐朝貶低清朝一樣,是爲了一些人的所謂大漢族自尊心,是怕更多的少數民族皇帝開創中國歷史的事實,這個對一些漢人脆弱的自尊心打擊太大了 。中國的歷史學者什麽時候會擺脫成見,做個名符其實的學者呢?北京某大學教授周思源的唐朝疆域是現在版圖的一倍,這麽瘋狂吹捧唐朝的話,什麽時候會消失呢?中國五千年的文明,證據在哪里呢?

常見問題解答:
一。問:明正史爲什麽沒有提及朱元璋的族屬和宗教信仰,也未載常遇春、胡大海、李文忠、丁德興、華雲、沐英等武將的族屬和宗教信仰?
答:1. 按回民傳說,朱元璋稱帝後,諱言自己爲回回,沒有公開宣佈自己的宗教信仰,“因言回民,不足以號召廣大漢族民衆也。”(薛文波《明代與回民之關係》)。
2. 而阿裏·阿克巴爾在《中國紀行》中說:“從皇帝的某些行爲看,他已轉變成信奉伊斯蘭教了,然而由於害怕喪失權力,他不能對此公開宣佈。這是因爲他的國家風俗和法規所決定的。”阿裏·阿克巴爾的分析看法與回民的傳說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他說,中國皇帝“已轉變成信奉伊斯蘭教了”。這一點與史實不符。明朝皇帝不是“轉變成信奉伊斯蘭教了”,而是他的家族原來就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回回。如果沒有這個家族傳統信仰的基因。在儒、佛、道思想文化根深蒂固的中國,一個對伊斯蘭教並無淵源,且十分陌生的漢族封建皇帝改信伊斯蘭教的可能性幾乎是沒有的。
3. 清朝統治者掌握的史料一定更多,也聽到百姓關於明朝皇室是回回的傳說。但爲什麽清康熙朝張廷玉等人所編撰的《明史》刻意回避,幾乎沒有任何明朝皇室是回回的痕迹呢?我想,這是因爲明朝是回回最興盛的時代,如果清朝揭開明朝皇室是回回的謎底,那麽,大量的回回就會加入反清複明的行列中,這不利於清朝的穩定和統治。既然明朝皇室自己回避自己是回回,清朝就順便在明史中徹底消除這類記載,免除可能帶來的麻煩。有一個外國史學者說過,正史只能相信其十之三,這個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回回在明朝最興盛,而在清朝則是相反。
4。明史的編輯,是雖然生活在清朝但原來屬於明朝的學者。這些學者爲了保護明朝的皇室名聲,故意把明朝皇室是回回的痕迹抹掉。


59

W幣

0

存款

152

帖子

 樓主| 發表於 2013-12-14 20:22 | 顯示全部樓層

二。問:明太祖壓抑來華的西域穆斯林蒲壽庚後裔。蒲壽庚在宋時任泉州提舉市舶,蒙古軍南下時,蒲降元。明太祖對蒲壽庚的叛宋降元極爲不滿,對於蒲後裔頗爲壓抑。《閩書》載:“皇朝太祖禁蒲姓者不得讀書入仕。”《宋元通鑒》載:“我太祖皇帝禁泉州蒲壽庚、孫勝夫之子不得齒于士,蓋治其先世導元傾宋之罪,故禁夷之也。”《日知錄》載:“明太祖有天下,治宋末蒲壽庚、黃萬石子孫不得仕宦。”
答:關於明太祖壓抑蒲壽庚後裔,其因是蒲氏的叛宋降元,這是出於政治的分歧,並非因爲蒲氏是穆斯林。歷史上和現今,由於政治觀點不同,同室操戈者大有人在。

三。問:朱元璋在起義前曾在皇覺寺當過“和尚”。《明史》卷一載:“太祖孤無所依,乃入皇覺寺爲僧。”
答:關於朱元璋在起義前入皇覺寺爲僧,乃是在清真寺念經做“海裏凡”

四。問:朱元璋漢族觀念極深,起義初,以種族革命一“驅逐胡虜,恢復中華”號召天下,目的是推翻元蒙,恢復漢族江山。因元代漢族備受壓迫,握有權勢者首爲蒙古人,次爲色目人。因此,明太祖疾恨蒙古人、色目人等外族,並採取種種壓抑措施。
答:朱元璋要在漢族占絕大多數的中國建立帝業,如不依靠漢族,就很難來維持當時的局面。元末明初的回回與唐宋、元初有所不同。這時的回回,除保持伊斯蘭教基本信仰外,已吸收了漢族的不少傳統文化,接受了漢語、漢姓;在服飾、生活習慣上與漢族略有不同,已開始中國化了,而且,朱元璋的主要革命目標是推翻蒙古人的統治。因此,他的口號“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及“凡蒙古人、色目人,聽與中國人爲婚姻”的提法與他的身份並不矛盾,是符合情況的。

五。問:明太祖吳元年(1367年)諭檄北中國曰:“自古帝王臨禦天下,中國居內,以割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治天下者也……古雲:胡虜無百年之運,驗之今日,信乎不謬。當此之時,天運迴圈,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聖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皇明通紀》卷二)。“明太祖的漢族觀念從中可見一般。”
答:1, 4

六。問:明太祖禁止蒙古人、色目人自相嫁娶,而迫使他們與中國人(漢人)通婚,是歧視、同化包括回回在內的外族。《明律》卷六載:“凡蒙古人、色目人,聽與中國人(漢人)爲婚姻,不許本類自相嫁娶。違者杖八十,男女入官爲奴。”
答:關於明太祖禁止蒙古人、色目人自相嫁娶,聽與中國人(漢人)爲婚姻一事,馬明道先生認爲:從表面看,此禁令意在同化回族、蒙古族,實則回化漢族。明太祖是十分瞭解伊斯蘭教法的,知道伊斯蘭教禁止穆斯林與非穆斯林通婚,除非改奉伊斯蘭教,而蒙古人並無這種嚴格的規定。明太祖提倡回漢通婚,其深層用意在於擴大回族人數,發展伊斯蘭教。

七。問:政治人物的出身並不重要,關鍵是他代表的利益集團。就算朱是回回。So What? 不知你想說明什麽問題?
答:就算朱是回回?朱是回回已經早有專著和歷史文獻發表了. 而我們爲什麽對此回避?發現朱是回回是歷史愛好者的興奮點哦. 另外, 看看網上有多少誣衊清朝狂捧明朝的帖子. 證明朱是回回, 是對哪些搞狹義民族主義者最沈重的打擊嘍.

八。問:明朝皇宮禦膳房裏不乏豬肉吧。有明一代的宮廷禦膳,負責置辦禦膳的光祿寺,每年要用30100頭牲口,其中就有豬18900頭(萬曆《明會典》祭祀祖先太廟,洪武二十六年定議,所供祭品需用“豕十九”,萬曆初年又規定時享用“豕三十一”,袷祭用“豕三十五”
答:明朝皇宮禦膳房裏是不乏豬肉,但那個豬肉是給皇帝吃的麽?見上文的朱元璋的午餐菜譜。下面還有垛子羊肉和朱元璋的故事,還有明史的記載。明史的記載中,除了有豬肉外,每次還有羊肉。這裏明人筆記中發現的那張功能表,是最有說服力的。因爲,無論是那一部正史,都有修史的官方或者參預修史人的主觀因素在裏面。而明人筆記,或者其他私人筆記則不然,比如一個當年地主的日記支援張獻忠的屠殺四川人等等。
1。見明太祖朱元璋的午餐菜譜.
2。垛子羊肉合了朱元璋的口味
關於明朝皇帝朱元璋,有史料記載和很多的有趣傳說,他是一個很有傳奇色彩的帝王,人們提起他來,都能說出一兩段關於他的故事來。
據民間傳說,朱元璋的妻子馬娘娘是回民,朝中的文武官員也以回民居多。可朱元璋是不是回民在史料中沒有記載,傳說故事中也沒有提到這一點。但回民一直都說朱元璋是“老俵”。
基於朱元璋可能是回民的說法,就有傳說稱,明朝宮廷裏的膳食都是清真的。據說,皇帝朱元璋最喜歡吃羊肉,一天至少要吃上一次。宮廷裏有一幫禦廚專門爲他做羊肉,這些禦廚都是從全國各地挑選來的,做羊肉人人都有一套,有的蒸羊肉在行,有的炒羊肉有獨到之處,還有的燉羊肉湯是一絕,朱元璋每天可以吃到不同花樣的羊肉。然而時間久了,這幫禦廚們也不免“江郎才盡”,再也做不出新鮮的口味,難免讓朱元璋失望。看到皇上吃羊肉沒有了興趣,禦廚們誠惶誠恐,生怕有一天朱元璋怪罪下來,他們會受到責罰。
在衆多的禦廚中,有個姓關的中年男子,他本不會做羊肉,是專門炒菜的。當他得知皇上吃膩了“同事”們做的羊肉時,私下裏動了心思,悄悄研究起羊肉的新做法來。關姓男子是回民,家是寧陵縣城東關的。在他老家,人們有用大鍋煮羊肉的習慣,煮出的羊肉味道很好。他沒事的時候,便煮了一隻羊,配上各種作料,熟後取出冷涼,把骨頭全部剔除,對著一堆肥肥瘦瘦的羊肉,他苦思冥想,尋求一種獨特的做法。幾天後,他腦子中忽然靈光一閃,他把這堆羊肉用粗木棒擠壓成厚厚的一坨。之後,他用刀切下薄薄的一片,一嘗,竟有一種特別的味道。他大喜過望,又反復試驗了幾次,並找人幫忙把羊肉擠壓得更結實些。一次,朱元璋用膳的時候,對著面前的羊肉絲毫沒有動筷的欲望,他瞅准這個時機,把用燒餅夾著擠壓過後的羊肉片呈到朱元璋面前。朱元璋疑惑地咬了一口,細細咀嚼之後,龍顔大悅,讚不絕口,問是什麽東西,關禦廚把做法詳細一說,朱元璋直誇他有心,當即決定讓其專爲他做此種羊肉。
關禦廚爲皇上做了10多年的羊肉,中間他不斷改進,增減作料,使味道越來越地道,也因此屢屢得到朱元璋的獎賞。到了50多歲的時候,他告老還鄉,回到了寧陵縣東關老家。閑來無事,他便給家人和親友做成坨的羊肉吃,大家吃後齊聲叫好,問這羊肉叫啥名字。這一問還真讓關禦廚答不上來了,這麽多年他一直都沒給自己做的羊肉起個名字。他略一思索,道:“既然是把羊肉垛起來吃的,就叫它垛子羊肉吧!”
3。明史-志第二十三-禮一
牲牢三等:曰犢,曰羊,曰豕。色尚騂,或黝。大祀,入滌九旬;中祀,三旬;小祀,一旬。大祀前一月之朔,躬詣犧牲所視牲,每日大臣一人往視。洪武二年,帝以祭祀省牲,去神壇甚邇,于人心未安,乃定省牲之儀,去神壇二百步。七年定制,大祀,皇帝躬省牲;中祀、小祀,遣官。嘉靖十一年更定,冬、夏至,祈穀,俱祭前五日親視,後俱遣大臣。圜丘,蒼犢;方丘,黃犢;配位,各純犢。洪武七年,增設圜丘配位。星辰,牛一,羊豕三。太歲,牛羊豕一。風雲雷雨、天下神祇,羊豕各五。方丘配位,天下山川,牛一,羊豕各三。太廟禘,正配皆太牢,祫皆太牢。時享每廟犢羊豕各一。親王配位,洪武三年定,共牛羊豕一。二十一年更定,每壇犢羊豕各一。功臣配位,洪武二年定,每位羊豕體各一。二十一年更定,每壇羊豕一。太社稷,犢羊豕各一,配位同。府州縣社稷,正配位,共羊一、豕一。洪武七年增設,各羊一、豕一。朝日、夕月,犢羊豕各一。先農與太社稷同。神祇,洪武二年定,羊六、豕六。二十一年更定,每壇犢羊豕各一。嘉靖十年,天神左,地祇右,各牲五。星辰,每壇羊一、豕一。帝王,每室犢羊豕各一。配位,每壇羊豕各一。先師如帝王,四配如配位,十哲東西各豕一分五,兩廡東西各豕一,後增爲三。府州縣學先師,羊一、豕一。四配。共羊一、豕一,解爲四體。十哲東西各豕一,解爲五體。兩廡豕一,解爲百八分。旗纛,洪武九年定犢羊豕,永樂後,去犢。王國及衛所同。五祀馬神俱用羊豕。
4。明史-志第二十七-禮五
○薦新
洪武元年,定太廟月朔薦新儀物:正月,韭、薺、生菜、雞子、鴨子。二月,
水芹、蔞蒿、台菜、子鵝。三月,茶、筍、鯉魚、鮆魚。四月,櫻桃、梅、杏、鰣魚、雉。五月,新麥、王瓜、桃、李、來禽、嫩雞。六月,西瓜、甜瓜、蓮子、冬瓜。七月,菱、梨、紅棗、蒲萄。八月,芡、新米、藕、茭白、薑、鱖魚。九月,小紅豆、栗、柿、橙、蟹、鯿魚。十月,木瓜、柑、橘、蘆菔、兔、雁。十一月,蕎麥、甘蔗、天鵝、鶿老

59

W幣

0

存款

152

帖子

 樓主| 發表於 2013-12-14 20:23 | 顯示全部樓層
十二。問:朱元璋的父母死後“殯無棺槨”,並非出自回回的習俗,而是由於當時朱家太窮,窮得連墳地都沒有,更不要說置辦棺槨衣衾的銀兩鈔幣了。幸得鄰居劉繼祖給了一塊墳地,朱元璋和二哥、大嫂才得以爲雙親換上洗乾淨的破舊衣服,將他們草草埋葬。朱元璋稱帝後,爲他們修建高大壯觀的皇陵,在《皇陵碑》中還無限悲傷地寫道:“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漿!”(《高皇帝禦制文集》卷14)此外,明朝的陵墓,從江蘇盱眙的祖陵、安徽鳳陽的皇陵到江蘇南京的孝陵和東陵、北京的十三陵和景泰陵、湖北鍾祥的顯陵,碑刻都只有漢文而沒有阿拉伯文字,雕飾也都是傳統的漢族風格而非伊斯蘭風格,陵制也都是在唐宋陵寢制度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與伊斯蘭風格的回族墳墓迥然有別。
答:朱元璋稱帝後寫的碑文不足信。因言回民,不足以號召廣大漢族民衆。由於害怕喪失權力,他不能對此公開宣佈。這是因爲他的國家風俗和法規所決定的。

十三。問:朱元璋原來信奉明教,是明教五散人中彭螢玉的徒弟.而明教由波斯傳入,實際上就是拜火教.崇拜聖火.而並非伊斯蘭教.明教教徒原來也不吃豬肉,後來在教主張無忌倡議取消了此種禁忌.同時還發明了月餅.後來張無忌離開明教,朱元璋害死小明王韓林兒和光明左史楊蕭當了教主,後來登基爲皇帝仍然以"明"爲國號。幸虧是朱元璋贏了,如果是丐幫出身的陳友諒當了皇帝,中國就要以"丐"爲國號了,全國人民每人發一個碗一個打狗棒。
答:朱元璋實質上不屬於明教,小說之言而已。只是亂事中身不由己地投入造反大潮中的百萬之衆中的一員而已。
凡讀過金庸《倚天屠龍記》者都熟悉高手雲集的詭異邪派明教,小說中把明教寫成元末的紅巾大起義的發起和組織者,當時的一些真實的風雲人物,像韓山童、彭瑩玉、郭子興、陳友諒、朱元璋等,在書中均被列入了明教信徒行列。到最後,善良而懦弱的教主張無忌因被人誤解而主動攜美歸隱,方使得朱元璋“篡奪”了大權。朱元璋執政後,國號稱“明”,亦有不敢忘本之意,又或者是怕激怒武功絕頂的張無忌,被屠龍刀取了首級,呵呵。
明教,即爲歷史上源于波斯,曾經流行一時的摩尼教。據白壽彜主編的《中國通史》,“摩尼教是在唐代傳入中國的,安史之亂後傳入漠北回鶻汗國。回鶻因協助平亂有功,成爲內地摩尼教的保護者。西元840年回鶻西遷以後,回鶻人把摩尼教帶入今吐魯番一帶地區。內地的摩尼教雖遭唐政府禁斷,但並未絕滅,主要在東南沿海一帶的民間流傳。因爲摩尼教崇拜光明,所以又稱爲明教。”(第十三冊,第四節)。從此以後,明教成爲了秘密的民間宗教。五代時陳州摩尼教徒曾聚徒起義,北宋的方□起義也屬明教教徒的組織策動。
元末的紅巾起義最初源于“白蓮會燒香惑衆”,從元到清,白蓮教“或充醫蔔,或充貿易,遍曆各村,親去傳徒”,是最爲普及和活躍的民間宗教組織。《明史 列傳10》載:“元末,林兒父山童鼓妖言,謂“天下當大亂,彌勒佛下生”。河南、江、淮間愚民多信之。鞽州人劉福通與其党杜遵道、羅文素、盛文鬱等複言“山童,宋徽宗八世孫,當主中國”。乃殺白馬黑牛,誓告天地,謀起兵,以紅巾爲號。”這裏面有兩個值得注意之處,一是造反的宗旨(也可以理解爲策略),乃是“複宋”。後來劉福通扶持韓林兒即帝,國號也是“宋”。二是白蓮教的佛教性質,蓮花和彌勒佛都屬於佛教中的象徵物和人物,“明王出世”的宣傳,韓林兒的“小明王“稱號和“大明”國號均可用相關佛教經典解釋,應該是出自白蓮教教義。後來的白蓮教首領唐賽兒,則更直截了當的稱“佛母”。
白蓮教的教義和明教有很多相似之處,“據白蓮教的解釋,世界上存在著兩種叫做明暗“兩宗”相互鬥爭的勢力,明就是光明,代表善良和真理;暗就是黑暗,代表罪惡與不合理。這兩方面,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在不斷地進行鬥爭。彌勒佛降世後,光明就最終戰勝黑暗。”(TOM網歷史資料庫:《白蓮教的歷史淵源》)而這所謂“兩宗三際”說(兩宗即明暗,三際爲青陽、弘陽、白陽),恰恰又是明教的基本教義,只不過抽象的“光明之父“被實體化了的彌勒佛所替代。此外,白蓮教教徒日常要求禮拜,“教首常於夜間聚衆拜燈,念靈文。”也非常接近明教儀式。是明教爲圖生存而攀附佛道,還是白蓮教借鑒了明教的教義?有待業內行家進一步深入考證。元末明初之際,明教也並非衰弱到了毫無號召力的程度。據白壽彜主編的《中國通史》載:“溫州也是一處摩尼教徒集中的地方。那裏有一所“潛光院”,是一所明教寺院。元末陳高曾經提到它,並指出“甌閩人多奉”明教,教徒們“齋戒持頗嚴謹。日一食,晝夜七持誦膜拜”。有一些知識份子學習明教經典,隱居於此。”這說明當時至少在東南各地的民間,明教仍然具有一定的影響。
此外,當時還有一派與白蓮教相呼應,名爲彌勒教的秘密民間組織,也就是縱橫兩湖的紅巾徐壽輝、彭瑩玉部,其教義也大體類似。基本可以說,三教教義有衆多共同點,元末大暴動與此三教均密切相關。黎東方的《細說明朝》一書也說:““這個革命團體的真正名稱是什麽,今已難考。在外表上,它只是半公開的─種宗教.有時候被稱爲“明教”,有時候被稱爲“白蓮教”,有時候被稱爲“彌勒教”。它的主要的口號是:“彌勒佛下凡轉世,作人間的‘明王”。它的主要的戒律與活動,是燒香、點燈、吃素、做禮拜。”
元至正十一年五月,“明王”韓山童遇害,劉福通起兵造反,次年春二月,郭子興與孫德崖等在濠州回應,朱元璋就在那個時候投奔過去的。其時天下大亂,元王朝搖搖欲墜,崩潰在即,割據之勢已成。在這個強豪們招兵買馬,東征西討的當口上,無需再用宗教去收買人心或建立組織,料不會有太多弘揚教義的心思,也不會有太多舉辦禮拜、念咒文,燒香點燈等等宗教儀式的空閒。所以說,本質而言,朱元璋不屬於白蓮教或者明教教徒,他只是爲時代推動,身不由己地投入造反大潮中的百萬之衆中的一員罷了。
當然,朱元璋又不僅僅是普通的一員。從元至正十一年三月投軍,到二十四年正月進吳王位,十三年的時間,朱元璋征服群雄,消滅了勢力最爲強大的陳友諒,並屢破張士誠,江南半壁大半已入掌中,帝王之相成型。統一江山,南面稱尊唯待時日而已。明這一國號如有些人猜測的那樣含有宗教紀念的意味,可能性則不大。因爲建國後,朱元璋於洪武三年即下旨禁“左道”,明教與白蓮教同被禁止。 儘管最初朱元璋奉行“緩稱王”的韜諱政策,在元至正二十四年以前,一直尊奉韓林兒的“宋”朝,北面爲臣。但公允的說,名分雖爲君臣,實際更像是相互呼應的同盟,朱元璋與韓宋政權在政治、軍事、人事上均無行政方面的關係,畢竟逐鹿天下靠的是智慧和實力。朱元璋的江山是他憑多年的奮鬥和卓越的政治軍事能力打下來的,與其曾經的隸屬,以及無論是否遵從過白蓮教還是明教的教義無關。白蓮教或明教僅僅是爲其提供了一個創造從一無所有到至尊無上的“帝王本無種”傳奇的舞臺而已,如《明史》所言,“帝王之興,必有先驅者資之以成其業。”

十四。問:民國時的風雲人物寧夏馬氏家族、白崇禧等,都是回民,堅定的*****,但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反對“回族”這一說法。在他們看來,回民只是漢族中信仰伊斯蘭教的一支,其差別相當於客家人和北方人的差別。且回民大量散居城鎮(如河南不少縣城都叫“城關回族鎮”就可見一斑),早已同化。但回族最後仍被識別爲一個單獨民族。這一情況可與南斯拉夫類比:波黑*****實際上也是塞爾維亞人信仰伊斯蘭教的一支,但鐵托身爲一個克羅地亞人,爲防範大塞爾維亞主義,將之單獨劃分爲一個民族。結果南斯拉失分裂後,波黑*****與塞爾維亞人這兩個本是同民族的“不同民族”,進行了血腥的種族仇殺,由此可見人爲分割民族的極端危害性。
答:我的文中已經說明,元朝就有了回回這個民族,中國現在也有回族,這些政客出於什麽心裏和目的否認回族的存在,我不想猜測。但是,西元651年伊斯蘭教正式傳入中國,回族在中國唐宋時期的發生和發展,元朝時期形成,明朝時期發展到最高峰,這些歷史,是那些政客所否定或者改變不了的。

十五。問:皇帝性朱或者屬豬,所以才不吃豬肉,禁豬
答:這是無聊的詭辯,中國歷史上性朱的皇帝也有,性朱的大學者和百姓更多,爲什麽沒有因爲性朱或者屬豬而殺人或者禁豬的或者不吃豬肉的?

十六。周有光和陳梧桐的辯論,至少給個原文啊。
答: 引言回復:
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一語激起千層浪———

認爲朱元璋是回族人的學者,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這三個原因是否站得住腳?

陳梧桐先生認爲,目前一些認定朱元璋是回族的論說都是站不住腳的。

第一,有人認爲朱元璋相貌像是回族。據瞭解,流傳至今的朱元璋畫像有多種不同的版本,這些畫像大體上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相貌端正,和藹慈祥,那是經過藝術加工的皇家標準像,與真實的相貌並不相符。另一種比較接近真實的畫像,則迥異于一般的漢人。不過,依據相貌特點來確定族屬,有失草率。陳先生說:“古今中外,任何民族都有長相奇特的人,誰又能說出哪種相貌肯定是哪個民族的人呢!”
第二,有人提出,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馬皇后姓馬,馬姓是回族的姓,與回女結婚也就成了回民。陳先生認爲,僅憑一個馬姓是無法判定馬皇后是回民的,因爲漢族也有馬姓,而且其歷史遠比回族的馬姓更爲久遠,漢代漢族的馬姓之中就已湧現出馬援、馬融等著名的歷史人物了。
第三,有人列舉,朱元璋後世子孫是回族的一些“論據”,認爲可以作爲朱元璋是回族的旁證。比如有人說,建文帝(朱元璋孫子,明朝第二代皇帝)在燕軍攻入南京後出走,是赴天方(麥加)伊斯蘭教聖地朝覲,這可以表明他是回族。然而,建文帝南京城破之時,究竟是死于宮中大火,還是逃亡在外,是樁歷史疑案,至今未有定論。

建文帝出走至天方朝覲和明武宗的禁豬令是否和朱元璋是回族有關?

陳先生表示,記述建文“行蹤”的野史筆記,大多只說他是剃發爲僧、浪迹江湖或隱居山林,卻未見有遠赴天方朝覲的記載。有一個說法認爲,鄭和下西洋是爲尋找建文帝,在他第四次下西洋時也的確到過天方。但鄭和前後七下西洋到達的地區廣大,並非只到過天方一地。而且也未見史籍記載他在那裏聽到或見到建文帝曾到達此地的蹤迹,怎能斷定建文帝出走是至天方朝覲呢?

還有人以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南行途中,曾於十二月間在儀真(今江蘇儀征)下令禁豬,在該縣行祭祀孔子禮時,也不供豬頭而供羊頭,來表明他是信奉伊斯蘭教,遵守禁食豬肉教規的回族。

陳先生指出,得出這種結論是因爲對史實不瞭解造成的。明武宗的禁豬令講得非常清楚,他之所以禁豬是因爲他本人屬豬,又姓朱,與其宗教信仰沒有任何關係。禁豬令一出,當時南直隸、山東等地的村市居民被迫宰殺所養的豬,連小豬也都埋掉,明武宗在儀真祭孔時,無豬可用,只得用羊頭替代豬頭來供奉孔老夫子。明武宗本人既不信奉伊斯蘭教,也不忌食豬肉,有明一代,宮廷禦膳,就從未斷過豬肉。據《大明會典》的記載,負責置辦禦膳的光祿寺,每年所用牲口數達30100頭,其中就有豬18900頭。
有大量史料證明,朱元璋是地地道道的漢族人。

陳先生介紹,在朱元璋親撰的《朱氏世德碑》、《皇陵碑》以及各種詔敕詩文和各種文獻史籍中,都未見到朱元璋本人或者他的前輩、後裔信奉伊斯蘭教的記載,卻有大量崇信佛、道的記載。

登基稱帝後,朱元璋不僅大力提倡尊朱(編者注:朱熹)崇儒,還大力扶植佛教和道教。他不僅耗費大量財力、人力和物力,修繕靈穀寺、天界寺、天禧寺等許多佛教寺院,還修復、重建朝天宮等一批道教宮觀。他還撥給寺院、宮觀大量田土,免除其稅糧和差役。

陳先生指出,雖然,朱元璋在尊崇佛、道的同時,也在南京、西安以及西北、閩粵等地敕建過一些清真寺,並禦書《至聖百字贊》,稱頌伊斯蘭教有“協助天運,保庇國民”之功用。但是,這是出於他的“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此外,明朝的陵墓,不論是江蘇盱眙的祖陵、安徽鳳陽的皇陵、江蘇南京的孝陵和東陵,還是北京的十三陵和景泰陵,所有的碑刻都只有漢文而沒有阿拉伯文字,雕飾也全是傳統的漢族風格而非伊斯蘭風格,陵制也全都是在唐宋陵寢制度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與伊斯蘭風格的回族墳墓迥然有別。所有這些,無不證明朱元璋是漢族人而非回族。

朱元璋打出“恢復中華”的旗號,聲言要“複漢官之威儀”,這也說明他是漢族人。

陳先生認爲,最能說明朱元璋的民族成分史料,來自1367年10月他命令將領北伐時所發佈的《諭中原檄》。檄文中提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鬥爭口號。而從史料來看,朱元璋是將蒙古人和包括回族在內的色目人都蔑稱爲“胡虜”,同列爲驅逐物件的,只有認同中原文化、歸附於他的,才能“永安于中華”,這確鑿地說明他不是回民,否則,豈不是自己驅逐自己?此外,他還打出“恢復中華”的旗號,聲言要“複漢官之威儀”,這也說明他是漢族人,否則,豈不是成了爲他人做嫁衣裳?

陳先生說,正由於朱元璋是漢族人,作爲最高的封建統治者,他仍未能擺脫歷代漢族統治者的“內諸夏而外夷狄”的大漢族主義思想的束縛,認爲“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對少數民族採取了種種限制的措施。
洪武元年二月,朱元璋下詔恢復唐式衣冠,即禁止“胡服、胡語、胡姓”。許多蒙古、色目人入仕之後,紛紛改用漢姓漢名。朱元璋還禁止蒙古、色目人在本民族內部自相嫁娶,《大明律》明確規定:“凡蒙古、色目人,聽與中國人(指漢族)爲婚姻,務要兩相情願,不許本類自相嫁娶。違者,杖八十,男女入官爲奴。其中國人不願與回回、欽察爲婚姻者,聽從本類自相嫁娶,不在禁限。”

明太祖朱元璋是回族人?聽到這個與傳統觀點大相徑庭的說法,你也許會大吃一驚。

今年1月22日,《中華讀書報》發表了一篇名爲《百歲老人周有光答客問》的文章,文中,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先生說有新的考證“已經證明了”朱元璋不是漢族而是回族人。此論一出,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明史學界的關注。那麽,朱元璋到底是不是回族呢?

孝親王

司政處處長(司政)

歷史文物局局長

慈佑堂市長

快樂園市長

1406

W幣

405

存款

1萬

帖子

親王一級黃統建國大勳章御林軍事團官佐勳章二級功績勳章銀聖壽勳章住戶證

發表於 2013-12-14 20:25 | 顯示全部樓層
元熙按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