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搜索
 找回密碼
 請即註冊
查看: 159|回復: 0

[中國古代] 永樂大帝生母考證

[複製鏈接]

-22

W幣

1075

存款

3776

帖子

四級功績勳章銀聖壽勳章

發表於 2022-6-23 19: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996年的一天,位於南京晨光集團廠區內的明朝開國功臣李傑墓被遷往雨花臺景區永久陳列,遺憾的是,李傑棺木和墓室早已蕩然無存,保留下來的唯有神道碑和石刻。與徐達,李文忠,劉基等人相比,李傑在明初開國功臣中知名度不但極低,而且還在跟隨徐達北伐途中早早陣亡,臨終前的職務僅為正四品指揮僉事。


然而李傑卻在死後得以享受厚葬待遇,陪葬在朱元璋孝陵周邊,並且還被追封為一品鎮國上將軍。誠然這與他的女兒李淑妃嫁給朱元璋有很大關系,特別是當馬皇後病逝後,李淑妃奉旨攝六宮事,形同代理皇後。但是另一方面,無論是《明史》還是《明實錄》,有關李傑和李淑妃的記載接近於零,明顯存在人為刪改的痕跡,要知道《明史》是清朝官方編修,沒必要替前朝避諱,但《明實錄》就不一樣了。聯想到靖難之役勝利後朱棣大肆篡改《明實錄》,以及最新史料和考古的發現,這位李淑妃極有可能是朱棣生母,而李傑則為朱棣的外祖父。


朱棣認馬皇後為親媽只為證明自己的正統性

《明實錄》第一部為《明太祖實錄》,於建文元年,即1399年由翰林學士董倫主持編修。但朱棣入主南京城後,曾令解縉,楊士奇和姚廣孝等人三次重修《明太祖實錄》,更將建文元年的底本予以銷毀。朱棣去世後,朝廷在編纂《明太宗實錄》,《明仁宗實錄》和《明宣宗實錄》時,又將涉及到靖難之役和朱棣早年燕王府事跡的原始檔案全部註銷,於是乎在介紹朱棣生平時,馬皇後自然成為其生母,而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㭎,周王朱橚,寧國公主和安慶公主也隨之變成了朱棣同母兄弟姐妹。


不僅如此,朱棣還在南京大興土木,敕建大報恩寺,以示向父親朱元璋和所謂的生母馬皇後報恩。大報恩寺工程於1412年正式動工,僅征用工匠,民夫和士兵一項就超過十萬人,為了興建核心建築琉璃塔,花費白銀竟高達248萬兩。而琉璃塔高九層,塔身由五色琉璃磚鋪成,每天晚上都會有100名僧人專職誦經,並點亮長明燈,每月光燈油所耗就達1530斤,每斤燈油花費則為六兩多白銀。至於地宮是由北宋長幹寺塔地基所改建,裏面放置有佛祖釋迦牟尼頂骨舍利和阿育王塔等珍貴國寶。


直到朱棣去世,大報恩寺都沒有竣工,而明仁宗朱高熾即位以後,為了延續確定靖難之役的正統性,還停止了下西洋計劃,將結余款100萬兩白銀全都用於寺廟修建。此外督工由鄭和負責,將下西洋時發現的五谷樹,婆羅樹等海外珍稀樹種大規模引進大報恩寺,更使用黃金和珠寶為室內建築進行裝飾。1429年大報恩寺終於建成,成為當時江南一帶最大寺廟。


除此以外,朱棣另外召集上萬名囚犯,令他們前往南京郊外的陽山取石,以便在明孝陵為朱元璋和馬皇後重建一個高68米的神功聖德碑。盡管每名囚犯需上繳石屑三鬥三升才算合格,但由於工作量過大,特別是遠遠超出了當時的承載能力和組裝石碑的能力,導致囚犯出現嚴重傷亡,有高達數千人被石頭砸死。最終整個工程被迫取消,原地留下碑首,碑身和碑座三大部分雛形,其中僅碑座就長30.35米,厚13米,高16米,是為著名的陽山碑材,死者也得到撫恤統一下葬,即今天陽山附近的墳頭村。


然而朱棣生母是馬皇後的謊言卻無意間被朝鮮人戳穿,原來在1389年,高麗王朝使臣權近在出使明朝途中路過北平,準備拜謁當年仍是燕王的朱棣,但被告知當天是先太後忌日,朱棣無法會見客人。於是權近在回憶錄《奉使錄》裏記下:「到燕臺驛,進見燕府......典儀所以是日先太後忌日,不受禮......七月十五日也。」 可是馬皇後忌日是八月初十,當時朱元璋不在世的妃子也沒人忌日是七月十五,這從側面證實了朱棣生母根本不是馬皇後,以及生母在1389年仍健在。至於權近提到的先太後,大概率為朱元璋母親,祖母或曾祖母,畢竟朱元璋稱帝後,她們都被追封為皇後。

流傳甚廣的朱棣生母為䂵妃也不成立

近年來有一種新說法,即朱棣生母是䂵妃,依據為《國榷》作者談遷引用的《南京太常寺誌》記載,即明孝陵享殿牌位的擺放為「左:淑妃李氏生懿文皇太子,秦湣王,晉恭王......䂵妃生成祖文皇帝,獨西列。」 無獨有偶,南明禮部尚書錢謙益前往明孝陵祭祀時,也發現䂵妃牌位的擺放與《南京太常寺誌》記載差別不大。


但是《南京太常寺誌》不是明朝官方檔案,是老太監和禮部祭祀官員的筆記,更何況原書已經不存,而談遷和錢謙益生活的年代為明末清初,彼時的明孝陵早被戰火波及,導致牌位和祭祀管理混亂。最重要的是,李淑妃父親,即前文提到的李傑神道碑碑文,能反證《南京太常寺誌》記載的錯誤。首先李傑於1369年陣亡,時年38歲,按照宋元之際漢人的初婚平均年齡為男14歲,女13歲來計算,那麽1331年出生的李傑最早在1345年結婚,並在1346年生下李淑妃。可朱標是在1355年出生,那麽由不到十歲的李淑妃生下朱標,顯然不符合正常女性生理特征,尤其是初潮平均年齡為12歲。既然李淑妃生朱標這種低級錯誤都能犯,因此《南京太常寺誌》真實性就十分存疑。


此外關於䂵妃的身世,《南京太常寺誌》提到她來自朝鮮就更不可能。眾所周知,那時朝鮮半島政權高麗王朝為元朝附庸國,當朱元璋參加紅巾軍與元朝作戰時,1359年和1360年,紅巾軍有一部分在毛居敬等人指揮下,兩次跨過鴨綠江進攻高麗王朝,一度焚毀其首都開城宮殿。直到1369年,高麗恭湣王王顓才遣使上表祝賀明朝開國,而朱元璋也於1371年遣使持金印文誥回訪,從而正式確立兩國宗藩關系,等於說在此之前,朱元璋是沒有機會接觸朝鮮女子的。


另有說法稱䂵妃是洪吉喇氏或甕妃的以訛傳訛,意指其為元順帝宮人,而朱棣有蒙古血統也是錯誤說法。因為1368年明朝才攻克元大都,那一年朱棣已經8歲。就算是在1360年朱棣出生那年,朱元璋正同張士誠和陳友諒展開一番較量,能俘虜元順帝宮人並生下皇子的可能性為零。


朱棣生母最大可能正是李淑妃

同樣是來自李傑神道碑的記載,李傑為今天的安徽壽縣人,於1356年投奔朱元璋,並且其女兒李淑妃一直陪伴在朱元璋身邊。1360年李淑妃14歲,生下朱棣是符合常理的。當朱元璋渡過長江並在南京稱吳王後,在他身邊的有6個女人,其中就包括馬皇後和李淑妃,而她們都曾被原始檔案記載生過皇子,並在1371年被封為王。


然而詭異的是,李淑妃生過皇子,卻在朱元璋死後被強行安排殉葬。明朝官方《玉牒》是這樣記載的:「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十日太祖崩,十六日葬孝陵,淑妃李氏殉葬」,而李傑神道碑是在五月底重立,說明作為女兒殉葬的回報,李傑墓規格也被提升。但問題來了,生育過的妃嬪不用殉葬是明初規矩,而朱元璋五月十日就病逝了,顯然讓李淑妃十六日殉葬絕非朱元璋本人的意思。


就在同一時間段,朱棣和建文帝的矛盾已全面激化,就連赴南京奔喪都不被允許。皇子中唯獨朱棣不能出席父皇葬禮,生育過的妃嬪只有李淑妃一人殉葬,這其中的可能聯系不禁耐人尋味。


在李淑妃故鄉壽縣,居然也有一座報恩寺,《嘉靖壽州誌》記載「報恩寺,原為宋崇教禪寺,洪武年間改今名。」 由於朱棣廢除了建文年號,所以洪武年號實際上使用了35年,但為何要改名報恩寺,同理與《明實錄》裏缺李傑和李淑妃記載一樣,又是原始文件被當地官府奉旨銷毀。



李傑和李淑妃檔案被銷毀本來就疑點重重,現在就連壽縣地方誌也被重點關照,唯一的可能性只剩下李傑父女同朱棣有不一般的關系。1977年壽縣報恩寺佛塔被拆,文物工作者從中出土了裝有舍利的金棺銀槨,無論是布局還是結構,都與南京大報恩寺如出一轍。


當然朱棣生母究竟是誰無礙他作為永樂大帝的豐功偉績,至於留給後人的更多謎團,只能有待南京李傑墓和壽縣報恩寺被深入破解了。

本文參考資料:《明成祖生母考》,《玉牒》,《嘉靖壽州誌》,《南京太常寺誌》,《奉使錄》,《南京文物誌》,《鎮國將軍李傑墓神道碑》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