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2年的一天,日本諸侯大內氏突然從民間找到了朱棣賞賜的「日本國王之印」印箱,只見箱子為朱漆木箱,雕有雲龍戲珠紋飾,但昔日的金印早已在戰亂中遺失,僅剩下蓋完後的印文,為九疊篆字,上書「日本國王之印」 六個大字。為了壟斷明朝與日本的貿易,大內氏用櫻木重新製作了一個木印,蓋出的印文和原來的金印一模一樣,然後利用木印去和明朝商旅及官府打交道。
綜合日本史書《善鄰國寶記》和《明史紀事本末》可知,1401年初,時任日本室町幕府太政大臣足利義滿派遣商人肥富和僧人祖阿作為代表,持國書前往南京朝見建文帝。在國書中足利義滿的姿態可謂是放得非常低,表示「 日本國開辟以來,無不通聘問於上邦」,除此以外足利義滿還向建文帝進貢了黃金千兩和數百匹馬等寶物。當時靖難之役一觸即發,足利義滿的貢品算是解了建文帝一方的燃眉之急。最終建文帝十分高興,下旨冊封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
第二年八月,建文帝派遣僧人天倫道彜和一庵一如作為大明冊封使,乘船渡海前往京都金閣寺,為足利義滿舉行日本國王冊封典禮。而金閣寺原名為鹿苑寺,是足利義滿出家後的住所,因核心建築舍利殿頂端由象征吉祥的金鳳凰裝飾,故而得名金閣寺,寺內有足利義滿手植古松陸舟之松和專用洗手處巖下水。在冊封典禮當天,足利義滿身著只有太上天皇才能穿的赤色法衣,並在巖下水反復洗手,對著建文帝冊封詔書焚香三遍和頂禮膜拜,感激大明皇恩。
但是這次冊封典禮卻是在半地下狀態進行,在場的全是室町幕府自家人,沒有通知日本皇族,而稱光天皇更是被蒙在鼓裏。不過總體來說,從足利義滿開始,日本幕府正式向明朝稱臣。
結果沒想到的是,足利義滿的日本國王只當了不到一年,明朝內部政權就出現更叠,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成為新一任皇帝,即明成祖。與此同時蘇州和松江一帶頻繁被倭寇騷擾,其頭目在劫掠後就逃往對馬島。為了震懾倭寇,也是為了敲打足利義滿,1404年鄭和奉旨率領樓船水軍十萬從寧波桃花渡出發,開啟了下東洋旅程。
鄭和抵達日本以後,首先就倭寇問題與足利義滿展開嚴正交涉,為了表示藩屬國對大明的忠誠,足利義滿下令出兵對馬島剿滅倭寇,將二十余個頭目生擒後放進甑缸活活蒸死,然後把腦袋割下獻給鄭和。鄭和回國復命後,朱棣大為滿意,下旨重新冊封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並允許日本與明朝開展定期朝貢貿易。
不久鄭和再度出訪日本,向足利義滿宣詔,詔書中朱棣高度肯定足利義滿「上能敬順天道,恭事朝廷,下能祛除寇盜,肅清海邦」,整份詔書是用金泥繪製五爪雲龍,還蓋著禦璽「廣運之寶」,是明朝早期聖旨原件,如今被京都相國寺收藏,成為日本國寶。
當明朝與日本達成朝貢貿易協議後,寧波自然成為通商口岸,按照規定日本需向明朝進貢刀劍,馬匹,硫黃和鎧甲等,明朝則向日本輸出字畫,瓷器,絲綢,茶葉和佛經等,進一步促進了日本的漢化。縱觀永樂年間,明朝同日本關系最為和諧,倭寇更是不敢犯境。
除了正常朝貢貿易以外,朱棣還多次重賞足利義滿,其中在1407年,朱棣正式授予「日本國王之印」給足利義滿,還賜給他明製冠服,宮廷瓷器,玉器和剔紅雕漆等物。這當中以剔紅雕漆最為珍貴,朱棣三次賞賜就達數百件,而日本此前不掌握雕漆技術,正是源於朱棣的賞賜和幕府的仿製,才讓雕漆最終流傳至日本民間。
即便是朱棣去世以後,日本室町幕府依舊視明朝為宗主國。1432年室町幕府第六代將軍足利義教以「日本國王臣源義教」的名義派遣龍室道淵為使者出訪明朝,稱贊宣德皇帝朱瞻基治下乃「天啟大明,萬邦悉被光賁;海無驚浪,中國茲占太平」。朱瞻基在高興之余重賞足利義教外,還下旨任命龍室道淵為明朝僧錄司右覺義,主持日本天龍寺。
室町幕府最後一次以日本國王名義朝貢明朝是在1483年,那時的幕府將軍為足利義政,無論是影響力還是財政狀況都大不如前。就貢品來說,足利義政只能拿得出四匹馬,長刀一百把和槍一百把等物,並希望明憲宗朱見深賞賜銅錢十一萬貫來幫助幕府度過危機。面對這一請求,朱見深欣然同意,此後隨著日本戰亂進入戰國時代,室町幕府與明朝的藩屬國關系自然終結。
至於本文開頭提到的「日本國王之印」和朱漆木箱,在大內氏衰弱後被毛利氏奪得,現藏於山口縣毛利博物館。尤其是那個朱漆木箱成為孤本,國內只有朱元璋第十子,魯荒王朱檀墓出土了類似木箱,也算是絕無僅有了。